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莱斯特国际学院授课教师在TOP期刊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

来源:莱斯特国际学院 作者:莱斯特国际学院 编辑:王天舒 更新:2024-03-22
分享到:

近日,莱斯特国际学院授课教师Alexander P. Pulis与李阳科研合作结出硕果,在TOP期刊ACS Catalysis(影响因子12.9)合作发表了题为“B(C6F5)3催化吡咯烷脱氢制吡咯(B(C6F5)3‑Catalyzed Dehydrogenation of Pyrrolidines to Form Pyrroles)”的研究论文。

吡咯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单元,在药物、染料、半导体和传感器等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合成吡咯除了可以通过成环反应或环功能化反应之外,也可以通过吡咯烷的直接脱氢来实现。然而,由于吡咯对氧化条件敏感,直接脱氢制备吡咯的方法较少,通常限于使用带有吸电子基团的吡咯烷。

Pulis和李阳的论文首次报道了利用不含吸电子基团的吡咯烷直接脱氢生成吡咯的催化合成路径。反应使用B(C6F5)3作为催化剂,在吡咯烷上没有吸电子基团的情况下实现了吡咯烷脱氢。同时,研究还克服了吡咯对氧化剂高度敏感的问题,无需在手套箱条件下即可进行。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计算探究,提出反应主要经历两个催化循环,以氢气形式脱掉吡咯烷分子中的四个氢原子,每个催化循环经过氢化物提取、脱氢和烯烃还原三个步骤。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还证明了烯烃的存在有助于促进氢化物提取过程,从而提高了反应的产率。

论文目前已正式发表,论文信息 :ACS Catal.2024,14,4856−4864.

Alexander P. Pulis与李阳两位教师相识于学院组织的英语教学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自2019年开始,两位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为了深化中英双方的合作办学,学院除了每个学期组织中方教师赴莱斯特大学参与专业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外,还通过院内学术交流会、学术午餐会以及邀请英方教师到校区内和主校区相关学院访问等多项举措建立校际、院际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措施不仅为学院的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双方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审核:王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