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编者按】当时光匆匆而去,面对如斯的历史长河,两年的时间白驹过隙,但却有那么一群人如雕塑般定格,他们不畏艰辛,克服困难,硬是在一片盐碱荒滩建起了一座浩气如虹的大学,并通过两年的办学实践,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下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这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的师生们!
今天是校区2周年生日,也是校区迎来第三届新生入学的日子,为唱响校区精神,为继往开来,为薪火相传,本刊特别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盘锦校区两岁啦!》以飨读者。
100天,筹备、筹办、开办、开局,这是盘锦校区人创造的奇迹。
365天,奋进、辉煌、跨越、展望,这是盘锦校区人交付的答卷。
730天,吃苦、战斗、奉献、创新,这是盘锦校区人坚守的精神。
2013年9月5日,盘锦校区正式启用办学,两年来,盘锦校区这颗辽东湾的璀璨明珠,用汗水和泪水铸就了奇迹。八方同愿,四海协力;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校区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这支创业团队的汗水,凝聚着他们每一颗情深似海的心。

2013年1月24日,学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工作委员会和盘锦校区管理委员会,标志着盘锦校区筹办工作正式展开,当时校区仅用10天时间,制定出盘锦校区第一批申报的10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抢在春节前报送教育部。2月27日,副校长兼盘锦校区管委会主任卢中昌,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盘锦校区党工委书记李成恩,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志杰、贺高红,校区党工委副书记兼管委会副主任郭金明五位领导作为校区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到位。
2013年3月,当时的盘锦校区,主体大楼已经初具规模,但这一年,盘锦地区与往年同期相比气温偏低,不具备基建施工条件,造成盘锦校区建设工程不能按期复工,而主体工程刚刚形成雏形,9月份第一批本科生即将到来,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形势万分紧迫。在凛冽的寒风中,首批进驻盘锦校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仅有20余人,他们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年逾50,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已经年近60岁,他们服从组织安排,不辞辛苦,撇家舍业,带领先遣组顶着严寒,往返于大连、盘锦之间,奔波在偏远并有些荒凉的盘锦市辽东湾新区的校园建设工地中,每天工作到凌晨几乎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他们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把握占地56.3公顷、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50余个单体建筑物的校园的建设进程问题所在,通过建立市校联席会、工地协调会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和督办力度,催促工程的建设进度,在学校没有参与校区设计建设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监督工程的质量。
与此同时,校区紧锣密鼓地开展人才招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等教学科研工作。当时的校区,7个学院(部)的所有教师加在一起也不过30人,而机关管理人员仅仅20余人,就是在距离首批本科生到来不到半年的万分紧迫的这段时间里,这批创业者利用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5个批次40余人的教师招聘工作,组建了30余人的机关管理队伍;用了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各种家具、设备、物品的接收、采购、招标、安装工作;用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全权包揽工程质量验收、楼宇和设备运行、食堂、住宿、电力供应、泵站改造、校区水系、校园绿化、校园网开通等一系列重大校区运行保障问题的策划、指导、协调;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计划的制定和学科建设、科研平台规划的制定。
2013年9月5日,首批1000余名本科生和110余名研究生来到盘锦校区放飞梦想。热情的盘锦校区载着全体教职员工的亲切问候,迎接了他们的到来,他们为校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朝气。这标志着盘锦校区从无到有的开创性前进,标志着全区师生攻坚克难实现了大连理工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校区已经开办整整两年,校区面临着从开办创业到良性发展,创业、守业共进退的新局面,创业未竟,守业更难。

两年来,盘锦校区以惊人的速度向世人展示着它朝气蓬勃的前进力量;两年来,盘锦校区参加两次全校运动会,在没有高水平运动员的情况下,分别拿到了B组和A组的团体冠军(参加两次研究生运动会,在B组也都是团体冠军);两年来,盘锦校区5个新学科在全校首轮27个大学科论证中专家打分排名第11位;两年来,盘锦校区转入大连校区的几十名学生,如今几乎全部在大连校区成绩名列前茅;两年来,盘锦校区学子参加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际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都拿到了一等奖、二等奖,参加其他竞赛如学校物理学术竞赛、化工设计大赛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两年来,校区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初见成效,6月份首批毕业的48名硕士研究生共申请了43件发明专利、发表了12篇高水平论文、“工艺包”的研发成功通过了四家知名设计院的共同鉴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鞍钢集团、中钢集团、南京工业大学、华晨汽车、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三星环新(西安)动力电池、一重集团、上海森松集团、中海油等知名单位,就业质量与大连校区本部保持同标准、同水平;两年来,盘锦校区学生参加中国扶贫基金会“慈善一百”活动,募集善款在全国高校排第25位;两年来,校区多支志愿者、义工队伍、社团,利用周末活跃在盘锦(甚至营口)城乡,育人的同时,也为推动地方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两年来,盘锦校区的科研工作起步良好,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体育总局、863支撑等纵向课题70余项,加氢催化制备高性能树脂已在河北形成万吨产业化能力,轻烃回收项目在大连石化已创造可观效益;两年来,校区的科研平台等基地建设已颇见成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室陆续设立,国家知识产权(辽宁)培训基地顺利运行,基础实验室建设稳步前进,并且为盘锦市各级企业举办工程硕士以及多种培训项目;两年来,校区的国际化迅速推进,目前,已有174名学生获批去日本、德国、韩国、台湾、香港、美国大学访学或交换学习,受到国外学校的高度评价;两年来,盘锦校区跟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也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
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在调研盘锦校区期间多次用“奇迹”两个字,来形容盘锦校区这两年的发展历程。纵然,笔者无法一一列举校区的每个前进的瞬间,但是,这些成绩已经足以表明,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盘锦校区人已经做出了一件足以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史册上的大事,他们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发扬盘锦校区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精神,完成了筹备、筹办、开办、开局的四级跳,取得了开门红,实现了大工人的盘锦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全校上下的认可,充分诠释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
未来,盘锦校区将继续秉持“创一流校区,育天下英才”的愿景,高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抢抓机遇,创新模式,科学发展,走高质量培养人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品质社会服务的办学之路,努力为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第一方阵的领军型大学、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作出积极贡献,为着力建设能力大工、活力大工、实力大工、魅力大工,在“争创一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前行。

更多资讯请关注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