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主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已完成2024年度公开项目立项工作。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张大勇教授和卢青针副教授分别牵头获批相关项目中的两项课题,对极地和深海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展攻关研究。目前,两项课题分别所属项目均已召开启动会及实施方案论证会,相关研究工作正顺利开展。

在“基于实船监测的极地船舶推进系统和露天设备状态预报评估系统研究”项目中,张大勇教授团队获批课题(2024YFC2816300-4)“露天设备室外贮存时间极限和正常运转温度边界预报方法研究”。极地作为科学研究、国际航运、能源开发、军事博弈的新舞台,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博弈极地权益、拓展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新疆域。该项目面向我国极地船舶的自主设计研发与运营需求,力求解决极地多环境要素的耦合激励特性不清、装备运行效能与安全性能难以预报等问题。张大勇教授团队获批课题以实测数据驱动为基础,研究极地环境特征与在役装备状态同步测量技术,揭示低温积冰下设备的失效演化机理,开发设备性能监测与可靠性评估的智能化系统,为我国自主研发相关极地船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在“深水轻型动态海缆设计关键技术与运动响应研究”项目中,卢青针副教授获批课题(2024YFC2814802)“深水轻型动态海缆截面设计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深海是全球资源竞争的战略要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可燃冰等能源资源,而深水轻型动态海缆,作为深海能源开发的“神经线”,承担着电能输送的关键使命。卢青针副教授获批课题面向深远海能源开发和浮式设施电能输送对轻型动态海缆的需求,突破轻型截面设计、多场耦合分析、疲劳寿命预测与端部附件连接等关键技术,破解复杂海洋环境作用下轻型截面失效机理等核心科学问题,面向水深500米及以上海洋油气开发需求,实现减重30%、抗拉性能大于40吨的轻型截面设计方案,为我国深海能源自主经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审核:王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