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盘锦校区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创佳绩!

来源:校区团工委 作者:张安琪 编辑:王天舒 更新:2025-10-29
分享到:

10月28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5年度“揭榜挂帅”擂台赛终审决赛圆满落幕。盘锦校区多支参赛队伍凭借出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扎实的项目成果,在“揭榜挂帅”擂台赛高端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共斩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展现了校区学子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由张大勇、王振宇、张向锋三位老师指导,吴宽宽同学带领的团队设计的《面向极地航运的抗冰浮标创新方案》,聚焦“北极海域海冰威胁”的航运痛点,提出基于抗冰浮标的信息保障方案。该方案以“浮标预报系统”为核心,通过浮标储备浮力的创新性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集成极地环境多参数监测功能,让浮标具备“快速部署、便捷维护、多源感知”的特性,融合“自适应系泊方案+智能冰情感知网络”,构建起“环境感知——数据传输——安全研判——冰情预警”一体化的北极航道冰情预报体系。该方案突破了极地航运基础设施“高成本、高门槛”的瓶颈,可大幅降低投入与运维成本;为极地航运安全保障提供了“轻量化、高可靠”的技术支撑,有力推动“北极夏秋常态化通航”目标落地,探索出具有自主创新特色的“中国式破局”极地航运保障路径。该团队也因此在高端装备领域主擂台赛中荣获特等奖。

由张宁、陈聪、秦妍老师指导,樊星烁同学带领的本科生团队,凭借《基于机器学习的微孔膜气体分离性能预测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主擂台赛中荣获特等奖。该方案聚焦气体分离膜行业“构效关系不清,研发效率低下”的痛点,首次提出“分子结构-物理环境”多模态对齐框架,创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因果可解释、物理可验证、人类可编辑”的科学推理引擎,构建了国内首个面向气体分离膜的AI大模型研发平台,使传统的“数月级”研发周期可被缩短至“秒级”,实现从“经验试错”到“计算驱动”的范式跃迁。

由刘安敏、颜洋、任雪峰三位老师指导,白东升同学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基于内置传感器的辅助电池无损检测系统》,面对行业长期依赖破坏性检测、难以在线评估的痛点,利用电解液与电极材料比热容的显著差异,通过电芯表面温度响应即可精准反演电解液余量,并最终在新材料领域主擂台赛中斩获一等奖。

由张金涛教授指导,杨姝琪同学带领团队研发的《光伏系统智能化故障检测与运维大模型》项目,聚焦光伏产业“故障难测、预测不准、运维成本高昂”核心痛点,首创“早期预警+精准定位”双模块体系,使运维过程“有迹可循”,维修效率显著提升,最终在人工智能领域主擂台赛中荣获一等奖。目前,项目在与罗克佳华等企业的试点合作中成效显著,实现了“降本、提效、安全、减碳”四重价值。

由卢青针老师指导,苏航锋同学带领的学生团队,凭借《海上风电桩基冲刷智能监测及预警》的创新方案,直面海上风电桩基因洋流冲刷导致基础暴露、威胁结构安全的行业痛点,引入了机器学习算法,对海流、波浪、地质等多维度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集多源感知、智能算法与实时预警于一体的监测系统,最终在高端装备领域主擂台赛中荣获二等奖。

由栾其斌老师指导,杜心怡同学带领的学生团队,围绕《低精度信号源下的ADC性能测试》的前沿命题,提出并验证了一套基于FPGA的软硬件协同测试方案,方案的成功实践有效降低了高性能芯片测试的技术与成本门槛,为未来国产芯片测试装备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自主化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最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主擂台赛中荣获二等奖。

由王振宇、孙珊珊、赵静三位老师指导,郭子政同学带领的团队在《高速动车组关键承载结构载荷特征及载荷谱研究》中取得突破,通过多源载荷数据分析与耦合关系建模,构建高精度载荷谱,并运用神经网络预测承载结构疲劳损伤,最终在高端装备领域主擂台赛中荣获三等奖。

未来,盘锦校区将继续以“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为抓手,深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加强跨学科团队建设与重点项目孵化,持续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实践的校园氛围,做好赛事“后半篇文章”,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紧密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地方、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合作,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助力更多青年学子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绽放风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审核:王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