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桃李芬芳的985高校。2015年,它们相逢,碰撞出无数火花,思维缜密的理工科学子被富有文化魅力的非遗深深吸引。
3月12日,2015年盘锦非遗进大工“巧夺天工”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市文化广电局主办,市艺术馆、市非遗中心承办。正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让来自于天南海北的大学生与盘锦非遗“亲密接触”,感受盘锦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盘锦市2007年公布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有7个项目被列入其中,之后分别于2011年、2013年公布第二批、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目前,共有23个非遗项目被市政府公示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另有41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位于大洼县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故事,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1月,大洼县西安镇上口子高跷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初见——从陌生到熟悉
12日14时,“巧夺天工”巡展的第一次活动启动,这次的主角是小亮沟苇编制作技艺。小亮沟苇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唐恒和姜万玲,一个主讲,一个现场演示,有备而来。
活动时间还未开始,大学生活动中心已陆续来了数十名大学生。对土生土长的盘锦人而言,苇编并不陌生,不熟悉的只是它的制作技艺。对于这些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来说,用芦苇编出的小篓、帽子、行李箱等物件是那么新奇。即便是在盘锦,大学生们也是第一次见到它们。
唐恒开始了一场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很“任性”》的讲座,运用的是学生们最熟悉的PPT课件的形式。学生们认真地听着唐老师的讲座,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大学生们对于“非遗”项目的关注,甚至超出了唐恒的预想。
姜万玲和另一位蒲草工艺品制作人,就坐在学生们中间,娴熟地编织着。好奇的学生们,将两位手艺人团团围住,睁大眼睛看着她们编织。“这是什么啊?”“芦苇弄成这样,需要几道工序?”芦苇、蒲草,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显然是新鲜事物,他们一边细心观察,一边抛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看得手痒了,学生们就开始轮流上前学习怎么编织。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尝试,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关注之心。
“‘巧夺天工’——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工的启动仪式上,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盘锦的非遗项目。从那之后,我试图去了解它们,了解盘锦的地域文化。”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代表张家浩告诉记者。在这一校区,有200余名大学生和张家浩一样,因为非遗进校园活动接触到了非遗,从陌生变为熟悉。
这只是启动仪式之后的第一场活动,却已增进了学生们对盘锦地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一个下午的时间,学生们仿佛跟着小亮沟人回到了当年水丰流畅的大辽河河畔,见证了人们从取材、处理到编织的过程,见证了一辈人手把手教另一辈人的手艺传承。
接触——从好奇到热爱
在第一场活动的现场,记者见到了该校研究生范姝艾。她执着地发问,认真地尝试,对非遗的热情,现场的任何人都难及。范姝艾是抚顺人,第一次见到芦苇和蒲草的编织品。在现场老师的指导下,心灵手巧的她花了半个多小时编出了一个小垫。“回去可以当个杯垫。传统的编织工艺品很有魅力。”范姝艾告诉记者。活动结束后,她还得到了一大把蒲草,决定回寝室后继续编织。“如果有人和我学,我还可以教她们。”
活动现场,有着数十位和范姝艾一样有心了解非遗的学生。这样的场面,让传承人唐恒感到欣慰。“这样的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让非遗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同样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唐恒说。
非遗的传承,是这位非遗项目传承人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从2008年年底开始,每年的农闲时节,唐恒都会在大洼县西安镇开设苇编技艺学习培训班,每期培训班都能有300多人参加。但参加的人,年轻人的数量并不可观。即便是在小亮沟,这个以苇编技艺出名的地方,接触过苇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此次巡展活动着重展示周航浮雕苇画、小亮沟苇编制作技艺、大荒皮影、盘锦刘坤剪纸、盘锦核雕、满族民间服饰、高景远传统陶艺7个项目,展示的项目均属于手艺技艺和美术类。在2014年12月18日的启动仪式上,这7个非遗项目集体亮相,早已吊足了学生们的胃口。
从2015年3月开始,7个项目轮番进行月展,每月展出一个项目,贯穿全年。“月展期间,传承人走进第二课堂,通过讲座、沙龙、现场制作等形式与师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明告诉记者,他相信,与非遗的“亲密接触”,从好奇到热爱,一定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双赢——传播非遗传承文化
学校那么多,为什么要选择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共同开展这一活动?这是很多人的疑问,也是记者的不解之处。张明告诉记者,主办方考虑的是这里的学子来自全国各地,希望让天南海北的学子都能够了解盘锦的地域文化,并通过这些思想活跃、快速接受新事物的学子将盘锦的地域文化更大面积地传播开来。
在去年的启动仪式上,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盘锦校区管委会主任卢中昌曾说,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正是传承创新人类优秀文化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大学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着眼于凝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他认为,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给了当代大学生创造近距离感受灿烂传统文化的机会,能够唤醒他们血液中积淀已久的文化基因。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成立了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保护队,这是学生们保护非遗的自发行为。“相信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一定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在青年学生的带动下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来,从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如今,卢中昌的一席话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热爱正促使着学生们成为传播、保护非遗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