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瑞芳新解“聊斋”与“红楼”

来源:人力资源与党群工作部、大工新闻网  作者: 编辑:张涛  更新:2014-04-11
分享到:

    为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师生的文学素养,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更好融合,4月9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芳教授作客我校大工讲坛,在大连校区主楼一楼报告厅做主题为《从“聊斋”到“红楼”》的主题讲座。校区人力资与党群工作部牵头,与网络信息化中心、校党委宣传部联合进行视频直播,让校区师生分享这一文化盛宴,提升校区校园文化品位,收到良好效果。

    说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经过多年研究的马瑞芳教授说,蒲松龄在19岁时便中了举人,但仕途坎坷,未来之路不如他意,之后的举人考试他屡试屡败。一生贫困潦倒的他终于在文学中找到慰藉,想象出自己的“空中楼阁”——《聊斋志异》,于是这本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之作诞生了。马瑞芳教授认为《聊斋志异》是一本“中国古代最好的绿色环保小说”,“蒲松龄用他奇特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神鬼狐妖”奇幻世界,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且为我们展现了道德自救,惩恶扬善的聊斋精神。” 

    说到《红楼梦》,它的线索便是延续了三世的宝黛爱情。马瑞芳教授说:“人是出生两次的,第一次是母亲带到人间,第二次则是遇到了真正的爱情。”马瑞芳教授认为,宝黛的爱情是纯洁的、美好的,而曹雪芹创造出的“人间仙境”大观园就是为了把它毁灭,展现出书中的悲剧色彩。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 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食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马瑞芳教授认为这足以证明《红楼梦》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地位。

   

    马瑞芳教授在讲座的最后向观众推荐了文言文版的《聊斋志异》以及白话版的《红楼梦》两本书。

    今后,人力资源与党群工作部将本着“资源共享、趁势借力”的原则,积极与主校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努力实现主校区各类讲座在盘锦校区落地直播(录播),让校区师生共享大工文化、培育大工情怀、传承大工精神,为推进盘锦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而努力。   

    相关资料:

    马瑞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曾兼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人大常委。是我国研究《聊斋志异》和《红楼梦》的著名专家。

    2005年起在《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以现代视角诠释古代名著,迅速在全国范围掀起“聊斋热”。马瑞芳教授研究《红楼梦》三十余年,认为《红楼梦》对于《聊斋志异》有着多方面的承传。这些对《聊斋志异》和《红楼梦》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