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之根,摩梭文化不仅是摩梭人的标志,更是摩梭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所在。为了更好的了解摩梭文化,8月4日-8日,实践团深入到摩梭人家、摩梭民俗博物馆等地采访了摩梭人、泸沽湖旅游业经营者以及摩梭文化研究专家等,从多个层面进一步了解神秘的摩梭文化。
从“走婚”看摩梭文化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制度,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方到女方家走婚,是摩梭人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婚姻方式。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男女双方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关系,只有在晚上男方会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与劳动。实行走婚的摩梭人,维系关系的要素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随时切断关系,因此感情自由度很高。摩梭人的传统走婚有两种形式:“阿夏异居婚”和“阿注定居婚”。阿夏异居婚,其基本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各居母家,不单独组成家庭。通常是男子夜间到女家访宿过夜,暮合晨分,过临时偶居的婚姻生活。阿注定居婚则是指男子女子在过一段异居生活以后,随着感情的加深经双方商议,便共居一家。
摩梭人是母系社会,走婚是摩梭文化的特征。因此,实践团由走婚习俗为切入点了解摩梭文化。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走婚文化,实践团队专门进驻到摩梭人聚居的小洛水村。洛水村位于泸沽湖北部,三面环山,是云南境内泸沽湖边的最后一个村寨,云南和四川的交界线就在村口。小洛水村全村共200余人,有27户摩梭人家,是泸沽湖畔一个传统而古老的摩梭村寨。从8月4日开始,实践团挨家挨户对摩梭居民进行采访。由于当地普通话普及率不高,因此语言沟通成为了调研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前期准备的调查问卷中许多问题都需要实践团成员将书面语言“转化”当地的土著语言才能进行。走访摩梭人家碰到的祖母房也有很多讲究,拍摄过程要要尽可能避免墙上挂着的牛皮画。但队员们求知的欲望与坚持不懈克服了种种困难,以真诚打动了那些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摩梭人,最终实践团对其中8户人家完成了采访调研,包括小洛水村村长兵马、开旅店的摩梭人曹建国、做餐饮的摩梭人阿车织马等,受访者中以男性为主,大都文化水平初中以上,其所在家庭人口均多于12人。
提及走婚,摩梭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他们对于自己走婚习俗的支持与自豪感。兵马向我们介绍:摩梭走婚相对于“一夫一妻”制更加高级,它所受到的限制来自于道德而非法律。孩子由家族抚养,相对于“一夫一妻”制压力更低,并且也没有婆媳关系紧张、财产利益纠纷等等。村民曹先生表示:摩梭人看中亲情,而这正是以摩梭的走婚为文化基础的。但是家人却并不会干预亲人的爱情。在摩梭感情中,女人起主导地位。他们两位受访者都认为摩梭人的走婚是圣洁的,是最讲究感情的,跟财产等等世俗的东西都不沾边。面对世俗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摩梭人外出办事时很多时候都需要户口,而上户口就需要办理结婚证,走婚的摩梭人是没有结婚证的。这些政策和是世俗因素都在冲击和影响走婚在摩梭人中的的传承。因此大家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应政策保护摩梭人的走婚。
在我们调研前,曾家畜到一些关于摩梭走婚的文章和书籍,有不少人认为:摩梭人不知自己的父亲,“母女同夫”,甚至将走婚理解为“一夜情”。然而,在几日的调查之后,我们发现这些都是世俗对于摩梭走婚的偏见。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摩梭人若两人有孩子,母亲将会生下孩子,等到孩子满月时,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适逢比较重要的节日如摩梭节、春节,摩梭子女要到父亲家前去拜访,由此可见,并不是不知其父、更不会母女同夫,只是摩梭人同父亲的关系并不是像我们一样而已。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在孩子年满13岁时的新年初一将会举行成丁礼仪。成丁礼仪是摩梭人较为重要的礼仪,父母、亲友以及村人都会出席,成丁礼仪不单单意味着孩子经历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长大成人了,今后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更是在全村人面前见证进一步避免了包括同父乱伦等问题。
在走婚习俗下,不存在“第三者”,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等社会问题。大多数“阿夏”、“阿注”们都是相敬如宾、相互负责,只是没有其他民族那样明确而已。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向我们展示了亲情的力量。
然而正是这样的井然有序的走婚,目前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旅游业带来了“一夫一妻”制。外界文化的侵入、教育的普及和汉化的影响,一些年轻摩梭人的价值观开始改变,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传统,更偏向一夫一妻制。但是老一辈的更希望他们走婚。采访期间,阿车织马告诉我们,尽管她的子女在外接受高等教育,但仍要回来选择走婚。可见一些摩梭人对于自己的文化特别是走婚文化还是很渴望保留下来的。
从家庭看摩梭文化
摩梭人系母系社会,女子掌权。家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屋。祖母屋由两根柱支撑,分别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须出自同一棵树,女柱为根,男柱为干,象征“女本男末”。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脉,因此不能熄灭 。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摩梭家庭看中同甘共苦。无论家中谁有所收益都会交由祖母以供家庭中每个人使用。其独特的社会结构亦造就摩梭家庭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家庭里的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祖母的后代。家庭中无男子娶妻,无女子出嫁,女子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家庭成员都是母性血缘的亲人,没有父亲血缘的成员。财产按母性继承,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家里没有翁婿、婆媳、姑嫂等关系。家庭里姐妹的孩子都是自己最亲的孩子,不分彼此。二是“舅掌礼仪母掌财”,母系家庭权力分工的形式。家庭的喜庆祭典,较大的交换或买卖,除婚姻爱情以外的社会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本事的男性成员作主,家庭财产的保管使用、生产生活安排、一般家务及接待宾客则由母亲或家庭中聪明能干有威望的妇女作主。摩梭母系大家庭的男女成员是平等的,而且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合理分工。
当下的世界,不少家庭“舌战”不断,暴力不断,充满家庭“战争”,老幼受虐待。然而,摩梭人保留着的母系大家庭,仍旧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让队员们在羡慕的同时亦对其文化表现出了敬佩之情。
摩梭人的宗教——达巴教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与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实践团参观祖母屋的时候,发现屋内不仅供奉着达巴神像同时也供奉佛教佛祖。达巴教是摩梭人的原始宗教。达巴教以自然、神灵、女神崇拜为信仰基础。达巴是摩梭人的巫师,掌握着摩梭人历史、文化、古典哲学、地理、天文、医学,以及部族世系祖谱、迁徙路线等,达巴口诵经主要由师徒传承、口口传承、世袭相传。家庭中,凡逢过年过节、婚嫁丧葬、为死者灵魂归宗引路、主持成丁礼等各种祭庆礼仪,均由达巴主持举行。在过去,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达巴,活动也很频繁。
后来,随着西北方向藏族的逐渐强大,藏族所信仰的藏传佛教也逐渐传入。摩梭人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为了更好的生存下来他们在信仰达巴教的同时开始信仰藏传佛教。因此两种宗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逐渐形成摩梭人原始宗教——达巴教和藏传佛教同时信仰的局面。
达巴教的巫师通常都是由舅甥传承,父子传承或师徒传承,这在达巴经的学习上造成了传内不传外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更迭很多人不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达巴,因为学习达巴经,压力相对较大,生活上的负担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增加。长此以往,达巴教逐渐失传。面对这样的文化消陨,一些保护工作正在开展中。民间自发组织的摩梭文化保护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的救急措施,他们成立基金会向海内外的爱心人士发起邀请、筹集资金,为那些从小开始接受达巴经学习的儿童提供尽可能的优惠免去他们过于沉重的生活包袱。协会还跟老达巴商讨在达巴经的学习对象上适当放宽,凡是想学达巴的摩梭人都给予支持并对他们进行传授。协会还在学习达巴经的方法上有创新性的举措,比如对重要的仪式进行摄录,利用复读机帮助人们更好的学习达巴经。协会还为学习达巴经的人颁发证书,授予不同的学位从而起到鼓舞的作用。
旅游业对摩梭文化的冲击
“祖龙求神仙,三山渺何处”,泸沽湖美景如画,宛如一颗洁白无瑕的巨大珍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部。她那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泸沽湖和摩梭人来讲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摩梭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泸沽湖和摩梭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8月6日,实践团的部分成员对小落水村湖思国际青年旅舍的经营者进行采访以研究旅游业对摩梭文化的影响。不难发现泸沽湖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摩梭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旅游业加深了摩梭人对金钱的概念。早些时候,由于交通闭塞,摩梭人只求家人团结,只要平安幸福即可。全家人,无论谁挣了多少钱,都会交到祖母手里,由祖母统一分配。但随着旅游业的冲击,当地人开始愈发知道钱的重要性。有少数人自己挣了钱之后不愿再跟全家人分享,所以导致分家,这样的情况已经开始在摩梭各村落出现。
旅游业的发展使泸沽湖周围的酒店、客栈林立,游客成千上万涌入这个狭小的地区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泸沽湖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然而村长宾玛告诉我们:曾经有几家客栈将污水随意排入到泸沽湖内。对于那些投资者来说,赚够钱就可以离开,根本不会管这是否污染。可是对于摩梭人来说,泸沽湖是摩梭人的母亲湖,是摩梭人赖以生存的源泉。泸沽湖一旦被污染了,摩梭人连家园都可能不再复有。
专家学者眼中摩梭文化
8月6日,实践团部分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大洛水村同摩梭民俗专家——格则多吉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从多吉老师那里我们了解到,摩梭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互扶持、民风淳朴的民族,本来一直被万山千丛所隐藏在云南的一个角落,而随着时代这个无法抗拒的大齿轮才开始逐渐被外界所发觉、关注。
多吉老师为走婚正名。摩梭文化中,以走婚为例,摩梭人注重的是以感情为基础,双方自由无经济牵绊;生活中,以亲情为中心,一家人相互扶持,平等博爱,不是外界想象的“一夜情”。多吉老师认为摩梭文化正在逐渐消退:达巴传承的断层、政府没有更加有力的保护政策、外界严重的误解所造成村民的心理压力等等都在加剧摩梭文化的消失。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发展,村里的确过上了比起以往更加轻松的生活,但私有财产的迁入暗地里却悄悄破坏着家庭的平衡,人们可能不再愿意平等生活、互相帮助,并且加上大量人口的流失,举行走婚也举步维艰。
时代巨大的车轮却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下脚步,从多吉老师多言谈中里队员们深深感到一种忧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慨叹,对于多吉老师而言保护摩梭文化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发自他内心深处的热爱以及敢于和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博弈的决心。多吉老师身上散发的光辉和责任正是摩梭文化培育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8月8日,实践团从宁蒗县赶往丽江,经过8个多小时漫长的车程之后我们在大研古镇见到了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建平老师。实践团首先向曹老师汇报了社会实践期间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曹老师的充分肯定。曹老师代表摩梭文化研究会对社会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赠送了两部协会拍摄的纪录摩梭文化的电影《女儿国》,《月光下的走婚桥》。
曹建平老师为实践团的同学们介绍了摩梭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一个民族不能总是在一个封闭的角落里,我们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脚步,走出去。”而摩梭文化研究会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创办起来的。通过曹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文化研究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文化保护,民俗研究,对外传播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了解到的关于达巴传承的问题终于得到了令人欣慰的消息,文化研究会为达巴文化传承创办了达巴文化研究分会,目前该分会拥有正式会员73人。达巴文化研究分会以老达巴定期授课的形式,将达巴文化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文化协会会定期对学员们的学习程度进行考核,并授予相应的学位。目前该分会中32人已获得达巴学位,其中东巴大法师2个,东巴法师13个,东巴传承人17个。而这些自愿学习达巴传承的的年轻人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实践团成员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都深受鼓舞,摩梭文化在像曹建平老师、多吉老师这样的人的努力下,一定会面向未来,进一步走出去。
摩梭生活的体验
为了更好的了解摩梭日常生活,实践团深入到摩梭人家,和摩梭人吃住在一起。
8月5日晚,实践团参加了摩梭人的篝火晚会,同摩梭人载歌载舞。晚会当地摩梭人为大家带来的舞蹈“甲搓”是泸沽湖摩梭人的传统舞蹈,是人们庆祝丰收、庆贺节日、祈福神灵等活动时的歌舞,也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结交阿夏提供了方便。甲搓的起源,也与战争有关,据说古代摩梭在受到外民族的侵犯袭击时,部落首领发动本族人,在村口场坝上烧起一堆堆烈火,人们围着火塘,呐喊跺脚,制造声势,助长威风,打退敌人。胜利后,又围着火塘唱着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整个晚会时长约2个小时,但就是这两个小时我们不单单看到了摩梭人的载歌载舞,更感受到了摩梭人的热情好客。
8月6日下午,实践团与摩梭人共同到农田帮助体验摩梭人耕种劳作。主要的劳作是挖土豆,小洛水村的农作物都是土豆和玉米。土豆和玉米很廉价,但是为什么摩梭人仍旧选择他们作为主要农作物呢?通过了解我们得知,小洛水村耕海拔高,且气候特殊,玉米和土豆是农作物的首选;而且摩梭人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可保温饱、家庭和乐即可,故不追求高经济利益其他农作物;另外,摩梭人勤劳朴实,将两种农作物打理的非常好,平日的食品如猪膘肉、腊肠以及苏里玛酒等都是自己亲手制作。
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张家浩同学选择住进阿车织马家,继续体验摩梭生活。朴实是他对摩梭人最大的感受。张家浩同学借住时,答应做帮厨以免食宿费,但好客的摩梭人却并未派重活给家浩同学。“ 我就这样在阿姨家住下,本来已经做好了受累的准备,但是从第一天开始阿姨一家就很少让我干活,但是每次吃饭都很热情地招呼我。总之,在阿姨家的几天,一直过得很充实很舒服。”家浩如是说。
勤劳、朴实一直是中华文化所提倡的美德,而这种精神上的正能量早已深深地印刻在摩梭人的秉性中了,让我们久久难忘。
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实践团每日晚上会举行会议,对今日做的工作进行归纳整理并对第二天的任务进行部署。同时,本次社会实践中, 采用微博作为宣传的主要媒体。每天会议结束后,刘紫威同学都会对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推送到微博上。实践期间,微博不单单是团队对外发布活动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团队实践思路的重要载体。
五天的社会实践,摩梭文化于队员们而言由陌生到熟悉;五天的亲密接触,队员们深感摩梭人的朴实真诚。面对如此璀璨的文化,队员们不禁萌生出要帮助这个民族的想法。实践团拟定为本次社会实践所了解到的摩梭文化做成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摩梭人和摩梭文化。实践团还同曹建平女士联系,打算为因经济问题而无法继续学业的摩梭孩子募集善款圆他接受教育之梦;此外,实践团也有为摩梭妇女开网店出售摩梭围巾以增长其收入的想法。总之,队员们希望能以自己微薄之力帮助他们,为摩梭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努力。
|